卓永財:產學攜手育才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1月號】文/邱莉燕   

 

 

        大陸EMBA學程實施近20年,逐漸追上歐美名校水準,全球各地的企業

 

領袖積極湧入中國進修,直言「少賺幾億也值得念!」為什麼?從1995年

 

大陸第一個EMBA於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以中外合作辦學的方式算起,EMBA

 

學程在中國,不過才20年。但近幾年來,大陸EMBA卻後來居上,隱隱已追

 

上歐美水準。一方面,大陸的EMBA愈來愈國際化,同時,也愈來愈具有

 

「中國特色」。

 
       2014年10月一個秋天的早上,北大光華管理學院EMBA課堂上,一場互

 

動激烈的案例討論課,牽引所有學員豎起耳朵專心聽,深怕錯過其中任何一

 

個字。「2002年,深圳發展銀行要賣,你若是花旗的老總,會不會動心?為

 

什麼?」金融系教授金李瞇著眼拋出問題。這堂課的重點是探討公司金融財

 

務實戰原理在實踐中的運用,涉及企業兼併與收購。

 


教授化身導演 鼓勵挖掘問題


開始上課不到5分鐘,這位曾在哈佛大學任教十餘年的教授問完,立刻點名

 

簡稱「羅總」的同學回答。「羅總」的職銜全名是成都航空副總經理羅宇。

 

「我會感興趣,」羅宇即席回答,因為中國做得不好的地方,西方企業才有

 

機會,況且先進入者先得。接著被點名的「楊總」,是天津濱海新區中心商

 

務區投資集團總經理楊世泰。他認為,深圳發展銀行計畫出售給外資,是中

 

國政府放鬆市場的訊號,國際大銀行能擁有第一張中國牌照是值得的,可為

 

外資金融集團在中國布局的下一步大發展做準備。


        另一位同學「徐總」的回應則截然不同。這位房地產集團副總徐健飛,

 

答案卻是「我有顧慮!」理由是中國政府對銀行業的干涉很深,這家待價而

 

沽的銀行應該有很多壞帳,正應了那句話「活魚吃不到,死魚才給你吃。」
其他同學在教授引導下,紛紛發表意見。領口夾著小蜜蜂麥克風的金李,全

 

場飛奔,一下在白板上書寫學員所言的關鍵字,一下走上階梯邀請同學提

 

問。他成功地讓學員假想成是併購事件中的主事者,設身處地做決策,更歡

 

迎同學之間互相辯駁。沒想到同學們下了課仍意猶未盡,聚在走廊繼續討

 

論。這樣的上課形式,名為參與式教學,是源於哈佛、最正宗的商學院教學

 

路數。教授化身導演,學生成為主角,發掘問題,發表意見,分析問題,並

 

尋找可能的解答。這樣的上課方式,如今也成為大陸名校EMBA的常態,甚

 

至有可能青出於藍。

        英國《金融時報》公布2014年全球EMBA百強榜單,前十名中,就有四

 

個是與中國有關的項目,包括香港科大-Kellogg、清華-Insead、復旦-華盛頓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之前該榜單清一色被歐美商學院所壟斷,證明中國只

 

花20年,已快速追上已有70年歷史的全球EMBA教育。


國際又本土 保有優勢敢創新


       「大陸的EMBA後發先至,老師和課程直接接軌國際,」曾經先後就讀

 

台大、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和長江商學院三個學校EMBA的先鋒證券董事長林

 

寶珠說。總是在追求最前瞻的國際化商業智慧的林寶珠,在台灣人稱「基金

 

女王」。她指出,大陸的商學院始終有最新、最國際化課程,聽教授剖析不

 

斷誕生的企業新秀,「可以一直update(更新)腦袋,即使念EMBA的時間

 

讓我少賺好幾個億,也很值得。」


       大陸商學院快速崛起,近幾年更積極與國際歐美知名商學院攜手,共同

 

開辦EMBA班。2014年2月,北大光華管理學院與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

 

院(Kellogg),共同設立了光華-Kellogg EMBA聯合學位。4月,長江商學院

 

與瑞士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推出雙學位EMBA。


        跨國合作班如雨後春筍出現,也令中國的高管學生接觸到更全球化的視

 

野。「中國有很多企業走出去,需要了解海外國家的情形,」北大光華管理

 

學院副院長張志學指出,大陸EMBA的國際化傾向有其背後需求。

 

       大陸EMBA的師資背景,亦有所轉變。早期以外籍教授為金字招牌,如

 

今則是以擁有歐美名校教書經歷的華裔教授居多。以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為

 

例,這所中國與歐盟合辦的教學機構,深具國際化基因。2/3教授是拿外國

 

護照的外國人,但真正西方臉孔僅1/3,其餘是華裔教授,並均曾在長春藤

 

名校執教。若將焦點關注在大陸EMBA的課程,一個明顯現象是「既國際又

 

中國本土」。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院長兼中方教務長張維炯指出,無論是課

 

程還是師資,中歐同時體現出中國深度與全球廣度。「中歐六成的國際教授

 

,平均在中國工作12年,而四成華裔教授,平均在海外工作生活11年,」張

 

維炯說:「我們的教授既有中國經驗,又有國際歷練。」


砸錢聘名師 學費節節高漲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殷志文也有同樣體會。他表示,講課如果全講

 

外國案例,會被學員挑戰,全講中國案例,學員也不滿意,因此課程內容必

 

須平衡,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似乎是要匹配中國經濟的飛速增長,

 

大陸EMBA學費也年年升高,漲勢驚人。學費最貴的長江商學院,2012年得

 

交65.8萬人民幣(約台幣326.4萬元)才念得起,2013年再上調3萬元人民幣

 

(約台幣340.6萬元)。復旦大學EMBA的漲幅最為凶猛,2012年為49萬人民

 

幣,2013年一口氣調升到56.8萬人民幣,2014年則突破到59.8萬人民幣。

 

「學費調漲,主要是因為教授很貴,」殷志文指出,能夠勝任的師資,全球

 

都很「緊缺」,誰出的薪水高,誰就能搶得到,反映師資成本的結果,便是

 

學費變高貴。若搭配《金融時報》的百強榜單來看,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位列

 

第十名,在各校自辦EMBA中排中國第一,2014年學費58.8萬人民幣,算是

 

「性價比」最高。


        儘管學費愈來愈高貴,中國的企業經營者仍趨之若鶩。學費高昂的長江

 

商學院,每年總共招收300多人,湧進700∼800人報考;中歐國際工商學院

 

,春秋兩班錄取750人,卻來了1000多人,被迫對其中300多位董總說No!

 
台灣人想讀大陸名校EMBA的也很多,但各校為了總額管制,大多限定台灣

 

新生數量,少則4、5名,最多不超過20名。班別分眾化,學員資格更多元,

 

是大陸EMBA另一個值得觀察的走向。長江商學院2014年新設"文創EMBA"

 

,專門招收影視傳媒企業高管;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和復旦大學則為EMBA

 

校友,開設了「後EMBA課程」,針對已經畢業的學員提供歷史、藝術、哲

 

學的課程,學費沒那麼高,算是一種「課程的補充」。


        VIP考生,則是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創舉。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教務長

 

、EMBA課程主任陳杰平指出,一些對社會有重大貢獻的人士,中歐會主動

 

熱情邀約他們來讀。比如大陸知名公益人士鄧飛,曾在微博上發起「微博打

 

拐」及「免費午餐」公益活動,吸引大批網民參與,便在陳杰平的積極拜訪

 

下入學。「找他們來,可以言傳身教,影響其他學員,」陳杰平說明,中國

 

不缺有錢人,但希望培養更多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的領袖,是招收VIP考生的

 

主因。EMBA除了提供學習機會,同時也能和各行各業的精英交流。人脈,

 

是無可取代的無形資產。團購同學的產品、投資同學的公司、跟同學有金錢

 

往來,EMBA的人脈在大陸被發揮得淋漓盡致。


結識土豪群 同學互相投資


        上海台商、立盟集團董事長鍾美志,在物流貨運的主業外,同時經營台

 

灣高級水果的兩岸貿易。「我2/3的客人是同學,」鍾美志說,自從讀了復

 

旦EMBA,同學們的企業或單位年節送禮都找上她,往往一訂就是100、200

 

盒,2014年三節的營業額,竟是去年的一倍。復旦EMBA全體同學的微信群

 

聊,就叫「土豪群」。鍾美志說,凡是有人在上面po文,不管是賣龍蝦,還

 

是找律師,很快就有四面八方的人協助,可見凝聚力。同學之間互相投資的

 

情形也屢見不鮮。長江商學院副院長梅建平分享,唯品會是目前中國最大的

 

名牌折扣電商,負責人沈亞就讀長江EMBA後興起創業念頭,得到一位同學

 

投資2000萬人民幣才得以開始。後來唯品會在美國IPO,金主同學的回報是

 

200億美元。中國做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仍須大量經營長才,不像台灣

 

EMBA已退燒,從強烈市場需求看來,大陸EMBA熱,短期仍不會退燒。


大陸EMBA的隱憂  打貪防弊 官員禁讀令影響招生?

 

        翻開大陸EMBA的校友名冊,不乏部長、書記、國企央企高管的名字。

 

但從今年秋季班開始,這類有官方背景的學生將不再出現在EMBA班。7月

 

31日,中共中央正式通知,嚴禁領導幹部參加高收費的培訓專案和各類名為

 

學習提高、實為交友聯誼的培訓項目,已經參加的也要立即退出。

 

這紙「禁讀令」,一般解讀,就是特指昂貴的EMBA班。不僅立刻引發在學

 

及剛考上官員的退學舉動,也引發各校EMBA未來招生的隱憂。校方擔心,

 

少掉高官和知名國企的學生,可能失去其他意在結識官場人士才來讀EMBA

 

的民企高管。在講究人際關係的中國,儘管上EMBA是充電進修,然而為了

 

拓展人脈、建立商業網絡的也大有人在。禁讀令是避免官員藉著讀EMBA的

 

名義挪用公款或受賄,但在打擊貪腐之餘,也打擊了EMBA的「圈子經濟」

 

。是否長遠影響招生?仍待觀察。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3 by Taiwan Sino Education Interchange Association. All Rights

            

 

40454 台中市北區學士路257號10樓         TEL:04-22013868  FAX:04-2208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