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大學評鑑  不會只重SCI   
  
【2008/04/18 聯合報】記者范凌嘉、陳智華、張錦弘/台北報導

 
 

        準總統馬英九昨天拜訪政大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陳芳明,表示要重視人文與社會科學,5500億經費會考慮多分配給人文社會領域,且評鑑也不會只重SCI期刊論文發表。  

 

        馬英九與陳芳明相談甚歡,會後馬英九說,陳芳明與他也談到大學評鑑對於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政大,有些不盡公平之處,明年一百億卓越中心計畫、一流大學計畫時,應考慮這些因素,不能光看科學論文索引(SCI) ,「否則所有一流心靈都整天在撰寫論文,這恐怕不是大學教育最主要的目標。」  

 

        馬英九說,有位清大教授也跟他說,SCI應不只是科學論文索引,而應該是「社會貢獻索引」(Social contribution Index),他覺得這種說法很有智慧。  

 

         政大校長吳思華和台師大校長郭義雄對馬英九的看法都非常贊同,準總統馬英九昨天拜訪政大教授陳芳明,表示要重視人文與社會科學,5500億經費會多分配給人文社會領域,且評鑑也不會只重SCI期刊論文發表,政大校長吳思華和台師大校長郭義雄都非常贊同,且很高興。郭義雄表示,人文和藝術是科技的基礎,以大學來說,目前培養一個科技背景的大學生,政府花的成本30多萬,人文藝術的學生才花20萬,已經失衡。  

 

         吳思華說,國科會給各學門的補助,科技高於人文很多,以5500億計畫來看,一年100億,人文頂多拿到15億,以自然和人文領域的學生人數來算,經費比例在65:357:3比較合理。評鑑指標方面,吳思華指出,英國對大學卓越中心的補助,看的是學校發展領域對未來社會的重要性,再看其執行後35年成效,這比只看過去成效,尤其是論文量要好。  

 

        郭義雄表示,對人文藝術領域,評鑑時只強調論文期刊一定會吃虧,應該要看校友成就及老師表現。教育部高教司則指出,5500億頂尖大學計畫評選,質化、量化指標兼重,且量化指標不只看論文,還包括國際化、產學合作等面向,絕未偏重論文。

    

        高教司指出,頂尖大學計畫評選質化、量化指標各占50%

質化包括制度、教師、學習與輔導等 20項指標;量化則包括研究、國際化、產學合作三大項,除了看論文總數、教授平均發表篇數、被引用次數,還包括學術專書、國際學會會士與院士人數等,論文占的評分比重還不到3成。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3 by Taiwan Sino Education Interchange Association. All Rights

            

 

40454 台中市北區學士路257號10樓         TEL:04-22013868  FAX:04-2208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