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銘不諱言,到大陸念中醫,最大原因是考不上台灣的醫學院。當兵時有一次腰部受傷,隊上一名學過中醫的同袍,幫他做治療,讓他對中醫產生興趣,於是向家人表達想到大陸念書,父母也很贊同他的想法。
張超銘1997年進入北京中醫藥大學就讀,現在一邊念博士班、一邊在醫院工作。他說,大陸醫院都是公立的,僱用台生的意願不高,他找工作初期也碰到不少「軟釘子」。還好有教授推薦,順利找到醫院工作,現在每周有三個診,很受病患肯定,「大陸人對台灣人的印象是『態度很好、很負責』。」
張超銘剛到大陸時很不習慣,但他發現,北京現在正因奧運改變,連人跟人的互動都不一樣了,對台生的態度更是日益開放。過去台生的學費比較貴、不開放外宿也沒有獎學金,現在都有了,連學費也比照大陸學生。
他認為台生最大的困境,是夾在兩岸政策中,像個夾心餅。而台灣不承認大陸學歷,也影響台生的工作權。張超銘就說,到北京學中醫的人數有500多人,但拿到醫師執業執照,在北京的醫院找到工作的,估計最多只有10人。高中就到大陸念書的Raymond也有同感。他說,台生最大的困難,是畢業之後的出路問題,像保險、戶口等,就算是拿到大陸學歷,因為是台灣人,在大陸企業找工作也有一定難度,對台生是不小的挑戰。
到大陸念書原本並非Raymond的選項,他建議有計畫未來要到大陸發展的台灣學生,應該把到大陸念書當作「熱身」,先了解大陸、台灣和國際市場的不同,以及大陸市場未來的發展性、政府管理機制。才利於決定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