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這項教學計畫的教授,都是台灣知名的經濟學者,包括中研院社科中心及文化大學教授胡春田、中研院經濟所教授蕭代基、周雨田、蔡文禎、台大經濟系教授熊秉元、政大國貿系教授陳坤銘、中央大學產經所教授單驥、清華大學財務金融所教授張國平…等。
台北大學經濟系教授方振瑞,是參與的學者之一。他表示,累計七、八年來,共有中研院經濟所、社科所及台大、政大、中央大學、台北大學、清大、高雄大學、高雄應用科大三、四十名教授參與。
這項計畫的源起,是胡春田早年的在台大的同學郭譽森所發起。郭譽森多年前捐資給西安交大,以父母名義成立「金禾經濟研究中心」,希望在大陸經濟改革開放過程,透過曾經留美的重量級經濟學者,把西方主流經濟學帶到西安交大,讓當地大學生也有機會接受西方經濟學訓練。
這個計畫提出後馬上得到西安交大支持,中心在1998年正式開始開班授課,隔年正式成立碩士班,主要招收理工科畢業生…2003年成立博士班。中心成立以來,大部分專業課程都由台灣學者負責授課,學生論文主要指導教授,也幾乎全由台灣學者擔任。
參與教學的學者、教授,利用個人休假,或是春假、寒暑假前後台灣學校還沒開學前,到大陸短期密集上課。每次上課為期兩周,一次上足8堂24小時,幾年下來,有的學者只去一次就未再參與,但也有人一去就是六、七次,方振瑞個人就去上過四次課。
靠著台灣學者接力上課,西安交大金禾中心碩士班,已經有五屆畢業生。這些研究生畢業前,會到台灣進行一個月的學術交流,在台期間除了密集和指導教授討論論文架構、收集論文資料,與台灣研究生交流,還參加學術研討會,假日則安排短暫旅遊參訪,讓大陸學生順便遊覽台灣風景名勝。
短短幾年交流,這批台灣學者也從學生身上看到大陸經濟起飛的現象。方振瑞說,西安交大第一屆畢業生來台交流時,有人連一頓30多元新台幣的早餐都覺得貴,但今年來台的學生,已經幾乎人手一台數位相機。方振瑞說,參與這項交流計畫的學者投入很多心血,但共同點都不是為了自己,而是想幫金禾中心建立在中國大陸經濟學的聲譽。正因為投入心力,當第一屆畢業生畢業典禮遇上SARS疫情,有學者不顧危險,想盡辦法要去西安參加學生的畢業典禮。
在台灣學者眼中,西安交大的學生好學有禮,積極認真,認真的學習態度和敏銳的觀察力,也是台灣學生所不及,這些百裡挑一的學生平均素質比台灣學生高。這群經濟學者們,希望藉由兩岸學生的交流,能對台灣學生有良性影響,相互切磋求精進。但這項交流計畫,人力、經費都需要支援,他們希望有更多單位或企業資助,讓這項學術交流計畫能順利推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