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繁體書籍  彼岸搶灘 
 

【本報記者華英惠、于國華】  

 
 
        走進北京高檔商場燕莎友誼商場四樓,一眼就看到賣繁體字的書城。在大陸經銷繁體字書籍需要經過審批,大部分書店都沒這種資格。背後有外資的燕莎是特例。  

      

        「繁體字書籍印刷精美,售價高些,還是很多人買。」在書城工作近十年的劉娟(化名)正說著,身旁顧客拿了架子上精裝食譜、保健書各一本,合計八百多元人民幣,毫不猶豫的結帳走人。八百元人民幣,大約等於在北京工作的工人月薪。捨得花「大錢」買台灣繁體字書,還大有人在。

         大陸近年經濟發展快速,生活水平跟著提高,需要各式專業的流行和生活知識;向文化背景接近的台灣取經,成為了解都會時尚的捷徑。「像《裝潢世界》,一些台灣的過期雜誌,拿來這裡銷路很好。台灣過時的,這兒正流行。」劉娟說,繁體字多看幾次也能懂。

         在BBC工作的米雪兒說,從小學的是簡體字,但簡體字源自繁體字,其中變化仍有一些邏輯。「台灣書雖然貴,但為了專業知識,也別無選擇。」她常買台灣出版的專業書。

         台灣有關飲食、保健、醫療方面書籍,很受大陸民眾喜愛。以精裝本食譜《阿一鮑魚》為例,一本賣大約一千元人民幣,書店訂來十本,一下子賣得只剩一本,買主都是飯店大廚。劉娟說,這種精緻飲食,港台應該流行多年了吧?大陸才正要開始,大廚得先取經。

        政治限制、加上大陸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繁體字在大陸更受壓抑。燕莎的圖書天地面積原有七百平方米,去年底縮減到兩百多平方米,說明了繁體字出版品生存空間的變化。

         長江文藝出版社副社長黎波直言:「繁體字書籍在大陸沒空間」,因為年輕一代沒學過、看不習慣。對許多年輕人來說,沒必要再多學一種繁體字,「不論歐元、日圓再叫好,最多人認識的,還是流通全球的美元。」他說,繁體字與簡體字消長,就是這道理。

         大陸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去年發表調查報告,推動簡體字約五十年,目前大陸百分之九十五的民眾都使用簡化字,但也有百分之一不到的民眾堅持用繁體字。

         前幾年大陸流行「台灣熱」、「香港熱」,許多商家趕流行,相中繁體字的字形優美,特意用做店招或商業LOGO。結果繁體字蔓延過火,引起當局關注,下規定限制使用,如今店招上的繁體字已不多見,除非是註冊的商標圖案。

         這幾年不時有大陸學者從文化觀點,建議學校教育應部分恢復繁體字。引起最多回響的,是去年三月著名經濟學者茅于軾撰文呼籲當局讓小學生讀繁體字。他認為,有了電腦,已經沒有書寫的問題;反而兩岸各用一種文字,徒增交流困擾。

         持這種見解的學者並非一、兩位。台灣研究文字的銘傳大學教授蔡信發說,在很多兩岸交流的學術場合,只要沒有官員在,很多大陸學者支持恢復繁體字。「別說不可能,或許某一天大陸突然宣布恢復繁體字。」他說,兩岸文化交流持續深化,華文世界以繁體字統一還是有希望。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3 by Taiwan Sino Education Interchange Association. All Rights

            

 

40454 台中市北區學士路257號10樓         TEL:04-22013868  FAX:04-22081818